拼音:xiōng xiōng
词性:形容词
注音:ㄒㄩㄥ ㄒㄩㄥ
结构:汹(左右结构)
造句
警察很快就无法控制这来势汹汹的人群。
我看着妈妈拿着我刚好及格的成绩单,来势汹汹的向我走来。
这次敌人来势汹汹,你要想好因应之法啊!
他那气势汹汹的样子,真叫人害怕。
气势汹汹的敌人并不可怕。
他来势汹汹地向我走来,眼神非常可怕,如同饿虎一样似乎想随时把我吞了。
那群劫匪来势汹汹地跳上汽车,威逼乘客交出钱来。
离开人声鼎沸的城市,不用再面对那些来势汹汹的压力,来到芳草萋萋的森林,尽情享受那沁人心脾的花香。
今天对方来势汹汹,且让我先退避三舍,思谋良策。
暴风雨来势汹汹地在山庄顶上隆隆作响。
解释
汹汹xiōngxiōng
(1) 因[.好工具]争论而引起的喧嚷
例而不汹汹。——宋·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英tumultuous(2) 水腾涌的样子
英surging(3) 骚乱不宁
例天下汹汹,人怀危惧。——《三国演义》英agitated(4) 形容声音喧闹;亦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
英violent⒈ 亦作“汹汹”。
⒉ 水腾涌貌。
引《文选·宋玉<高唐赋>》:“濞汹汹其无声兮,溃淡淡而并入。”
李善注:“《説文》曰:‘汹,汹涌也。’谓水波腾貌。”
元王恽《玉堂嘉话》卷二:“有河曰亦运,流汹汹东注。”
清蒲松龄《趵突泉赋》:“濼水之源,发自王屋 ;为济为滎,时见时伏;下至稷门,滙为巨瀆;穿城绕郭,汹汹相续。”
孙犁《白洋淀纪事·嘱咐》:“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,水在冰缝里汹汹的流。”
⒊ 形容声音喧闹。
引《楚辞·九章·悲回风》:“惮涌湍之礚礚兮,听波声之汹汹。”
唐韩愈《泷吏》诗:“恶溪瘴毒聚,雷电常汹汹。”
宋洪迈《夷坚丙志·红蜥蜴》:“家人共聚一室,闻风声汹汹,窗櫺戛然,疑即有覆压之患。”
明陆粲《庚巳编·鬼兵》:“一日薄暮, 容倚门独立,闻隔岸汹汹,若有兵甲声。”
⒋ 骚乱不宁。
引《三国志·魏志·曹爽传》:“天下汹汹,人怀危惧,陛下但为寄坐,岂得久安!”
王闿运《李仁元传》:“明年春正月,遂破九江,江西汹汹, 南昌民逃且尽。”
朱德《感时》诗之三:“汹汹天下尽为烽,八载衅开百二重。”
⒌ 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。
引明何景明《中州人物志》:“梦阳遭江西之讼,众多媒孽其短,势汹汹欲挤陷重辟。”
《西湖佳话·葛岭仙迹》:“但思贼本民也,汹汹而起者,不过迫于飢寒。”
章裕昆《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》:“适是时黄兴举义於钦州之马篤山,声势汹汹,各地志士咸思响应而无从措手。”
柔石《为奴隶的母亲》:“妇人在后面说:‘让我吃了中饭去罢。’老妇人却转过头,汹汹地答:‘赶快打起你底包袱去罢,早晚总有一次的。’”
水流腾涌的样子。
字义分解
汹(动)水向上翻涌:~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