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yín dìng
词性:名词
注音:一ㄣˊ ㄉ一ㄥˋ
结构:银(左右结构)锭(左右结构)
造句
纵然等到正午的时候,秦老爷派人送来了十封二两的银锭子来,他也提不起兴致来。
而彝族的一些银匠也仿照十两川锭的形式铸造银锭,在锭面铸造彝文戳记,额具名族特色。
瑟银锭、黑曜石、双极镶片。
然后又拿出两百两银子,全部换成五两一个的小银锭,托看热闹的人给阳谷县的鳏寡孤独并需要周济的人送去,只说是武大郎给的,其他不用多说。
同时,这些桥在当初也容纳了整个中国的智慧,银锭桥的拱桥造型来自河北赵州桥的创意,十七孔桥的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、苏州宝带桥的特点。
寇龙立刻将白花花的银锭,全部从鹰角岩的上面,尽最大力度的抛掷下去,那些银锭落地以后,顺着斜坡纷纷滚动。
二姨太张氏看见奶妈钱氏,还有那些银锭和一小包砒霜,虽然脸色发白,却矢口不认,一口咬定是奶妈钱氏胡乱攀供。
不过有时开箱子也能开出银矿石或银锭。
银锭:成块的纯银,上有某钱庄或某鉴定者的标志,以前在中国用作货币。
根据受害人和走访获得的情况,刑警们驱车到了银锭路。
解释
(.好工具)银锭yín dìng
1. 银块,常指银元宝。
英silver ingot;2. 用锡箔折成或糊成的假元宝,迷信的人焚化给鬼神用。
⒈ 熔铸成锭的白银。始自汉代, 武帝时尝作白金三品, 王莽亦铸有银货二品。其后历代虽有铸造,但流通不广。及至明清,始渐盛行,并作货币流通。银锭形式不一,有元宝、中锭、锞子、福珠四种。
引明陶宗仪《辍耕录·银锭字号》:“银锭上字号, 扬州元宝,乃至元十三年,大兵平宋,回至扬州,丞相伯颜号令搜检将士行李,所得撒花银子,销铸作锭,每重五十两。归朝,献纳。”
《红楼梦》第七一回:“元春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……银锭四对。”
⒉ 用锡箔折成或糊成的假元宝。迷信者焚化给鬼神使用。
引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八回:“挑了一担东西,是些三牲和些银锭、纸马之类。”
铸成锭状的银块。重量有一、二、三、五、十、五十两之别,我国明清两代用为通货,清末始铸银圆。
字义分解
银yín(1)(名)一种白色金属。通称银子或白银。(2)(名)跟货币有关的:~钱|~行|~根|~票。(3)(名)像银子的颜色:~白|~耳|~狐。
锭读音:dìng锭dìng(1)(名)(~子)即纱锭;纺纱机上的主要部件。(2)(名)做成块状的金属或药物等。(3)(量)用于成锭的东西。